新闻信息
最新信息
热点推荐
媒体报道
钱学森与科大 更多>>
活动专题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信息>热点推荐

林家浩:听了钱学森讲课,才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

(2011-04-20)
 林家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907系二专业学生 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
 

  我于1959-196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苦读五载,系主任由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先生兼任。弹指一挥间,五十年过去,当年青年学子现已须发皆白。而钱主任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却迄今历历犹在眼前。他非凡的人格魅力令我终生肃然起敬;他对学生呕心沥血的培养教育更令我难以忘怀。

 

  1. 钱学森对于教书育人的极端重视

  1958年以后正是钱学森先生担纲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极其繁忙的时期。但是他作为力学系的系主任,却绝非有名无实,而是非常尽职尽责的。他亲自制定了我们全部五年的培养计划,包括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计划。他针对发展我国尖端科学技术的需求,不赞成在科大培养远离工程技术的专门理论人才,也不赞成在科大培养缺乏科学探索精神与能力而只了解工程知识的单纯技术型人才。他亲手制订的理工交融、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大纲,与当时一般的大学也不太一样。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他当初前瞻性的判断和别具一格的筹划。他的这些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研发我国两弹一星的重要骨干,此外还出了为数不少的院士和将军。即使毕业后不在航天等国防部门工作的同学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不愧为钱学森的亲授弟子。钱主任不但亲自制订教学大纲,而且还亲自出马邀请了许多国内顶尖的科学家给力学系本科生授课。其中给我们近代力学系头两届本科生上过课的教师就包括严济慈、吴文俊、钱临照、卞荫贵、林同骥、郭永怀、应丛福、许国志、李敏华、童秉纲、朱兆祥、黄茂光、程世祜、胡海昌等顶尖学者,在年轻教师中还有初露头角的钟万勰、伍小平等。钱学森先生曾说: 这些一流学者都有繁重的任务在身, 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是一项光荣任务,再多白一些头发又算什么? 这也是他自己的心声!

   

  2. 听了钱学森讲课才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

  1961年9月,也就是我上三年级开学不久,钱学森主任为我们头两届学生在中关村开讲“火箭技术导论”。每周一次课三个小时,共16次课,讲了16个专题,每个专题就涉及空间飞行的一个领域。钱老师所讲的内容绝非纸上谈兵,全是真枪实弹,而且几乎没有参考书,都是各领域的最新进展。除了力学与控制的相关领域外,还涉及空间通讯的信息论、火箭发射的各种化学和燃烧的前沿性知识、尖端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在外太空生活的生物链等等。讲课内容中有一些则是他弃留在美国的笔记本上多年积累的理论、方法、素材和数据,他全凭记忆将一些重要内容和数据再现于我们眼前。其知识之渊博,逻辑之严密,不能不令人叹服。他讲课举重若轻、娓娓道来,也从不在黑板上长篇大论地推演公式,深邃的科学道理尽包含于精炼而通俗的讲解之中。听他课时总令人有举一反三之余地,乃至茅塞顿开之惊喜。此前我也听过不少大牌教授的讲课,而且也心生敬意。但是钱学森主任在课堂上的驰骋挥洒,则令我真正领略了什么叫“天外有天”。

   

  3. 钱学森作为顶尖科学家,却非常注重基本的计算工作

  钱学森是举世公认的多项重大理论成果的创建者,他却花费大量时间亲自进行最基本的计算。他曾在课堂上对我们说:他搞研究是离不开拉计算尺的,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在他留在美国而被有心人保存的手稿中,人们发现,他曾经为一篇正式发表时仅有10页篇幅的论文,而留下了七八百页的推导和计算。可见他的研究作风极其严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在课堂上同样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地对待计算工作。他每讲一次课,都会给我们留下大约需要三小时才能完成的计算作业。当时最便宜的计算尺是5元钱一把,大部分同学都买不起。钱主任就自己拿出钱来购买,送给我们每位同学一把。这成为许多同学为完成各种计算作业和大学毕业论文的重要工具,甚至于成为终生的宝贵纪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生去年在校园内敬立了钱学森先生的塑像。其正面是钱先生手持粉笔、聚精会神地在讲课的形象;而背部则镌刻着钱老的一句至理名言:任何科学上的伟大创造,都是平凡的大量积累的结果。钱学森作为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在推荐钱令希作为第二届理事长时特别强调地指出:钱令希在文革后期不因循守旧,学习电子计算机,从头做起,并在大连工学院建立了一个专门搞计算机结构力学的班子,现在已成为研究所。钱学森为此十分感动,觉得在钱令希身上看到了中国力学工作者应有的骨气和实干精神。

   我有幸成为力学界这两位泰斗级老前辈的学生,经常聆听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感受他们的身体力行。而他们给予我教育最深的,恐莫过于这种实干精神了。我自1981年从美国回来后,从事随机振动的艰苦研究前后达27年,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学生一起创建并发展了一个新的随机振动算法体系。由头十几年的不太被学术界和工程界理解,甚至于遭受冷遇和无端指摘,直到近年来在多个工程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这些点滴成绩虽难及两位先生丰功伟业之万一,却也体现了他们言传身教的效应。现在不少青年教师和学生沉不下心来搞艰苦的研究,特别是不愿做费时费力的编程和计算工作,只想通过各种“短平快”的手段发表论文。这实非长久之计,最终恐一事无成。 我现在把对前辈的这些回忆写出来,以期与众多青年学子共勉。

      

文件附件
相关新闻
    • 林家浩:听了钱学森讲课,才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

Copyright©2011-2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邮编:230027

欲浏览最佳效果 建议你使用IE6.0版本以上的浏览器 屏幕设置为1440*900 增强色1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