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科大
钱学森与科大
钱学森与科大 更多>>
活动专题 更多>>

献给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书——《钱学森与中国科大力学系火箭小组》

(2011-03-02)

  张 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第一届毕业生)

  2008年9月2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著的《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火箭小组》一书。这是我献给母校的书,也是献给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书。

  钱学森先生作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导师和奠基人,几乎家喻户晓,盛名中外。但是他对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在育人方面的成果与建树,却远非广为人知。他的教育思想深邃而有远见,教育实践成果丰硕,值得认真学习,研究与发扬光大。这对以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

  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当年的一项重大决策。《人民日报》曾以“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的一项重大事件”为题,报导了这所大学的成立。在周总理、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直接关怀、指导和支持下,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一所以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填补我国科技空白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大学组建成功了。五十年来,它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多方面的骨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全科学院办校,研究所与系结合)的方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任校长,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任力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任数学系主任,如此等等。这体现了该校的办学方针、特点和总体格局。

  钱学森先生是发起和创办中国科大的主要成员之一,是以郭沫若院长为首的,科大建校等备委员会十位委员之一。在建校方案的制定中,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形成中,在担任力学系首任系主任,确定力学系的专业方向和教育内容中,起了非常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基础课”,“近代力学的内容和任务”等多篇论述。他担任力学系主任从科大建校初期的1958年7月28日起,直到1970年初科大战备下迁安徽合肥止,近12年。主持和实际指导力学系的工作,则从他担任系主任起,直到1966年“文革”前夕,近8年。

  钱学森先生在力学系的教育实践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方面是,亲自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工作做得十分深入,细致,到位。他坚持教学内容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他指明,在业务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类似于“研究工程师”,即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工程技术才能的科学工作者。他认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要求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为了达成这一培养目标,他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打好坚实而又宽厚的基础。既包含科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也包含如工程制图,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强调知识结构应当像“金字塔”,这样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空间,才有后劲,才有利于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除了策划科学的,有远见的课程配置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聘请一流的、顶尖级的科学家为学生授课。例如聘请科学院当时的技术科学部主任,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以及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先生为力学系的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聘请1956年与钱学森先生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殊荣的杰出数学家吴文俊先生讲授“高等数学”课,聘请蒋丽金博士为学生讲授化学课。到了三、四年级,请林同骥先生讲授“高速空气动力学”,郭永怀先生讲授“边界层理论”,等等。他本人也以身作则,亲自给学生开设和讲授“火箭技术概论”(后定名为《星际航行概论》)课。该课程于1961年9月18日开课,以后每周1次,每次3学时,共45学时,一个学期。他的课无论从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还是从信息量的丰富,逻辑的严谨和条理性,直至授课的技巧与方法,包括语言的运用和板书,皆出类拔萃。听课者众多,有学生、教师、学者和专家,共数百人,对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质量和他出色的授课水平无不赞叹!他还多次给学生作报告,与学生交流,从多方面给学生以弥足珍贵的指导,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的培养,影响深远。

  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亲自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提倡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开始科研实践,是科大办学的另一个特色,而钱学森先生在这方面堪称表率与模范。科大力学系火箭小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钱学森先生的亲自指导和支持下开展活动并取得非同一般的成果的。这些成果既包含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也包含育人方面的成就。

  我是中国科大力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担任过学生班的班长,又是钱学森先生指导下的火箭小组的成员并兼任火箭小组秘书组组长。2007年夏,为了迎接科大校庆50周年,我找到了当年由我撰写和主编的三本火箭组的总结报告。其中前两本是记录与总结火箭组的发展与研制、试验工作的,第三本是运用小火箭进行人工降雨和消雹试验的总结报告。这些报告虽已历经半个世纪,装订用的订书钉已完全锈蚀成粉,但它生动翔实地记载了当年的一些重大而有意义的活动。这些资料不但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更具人文历史价值。此外,还找到了当年火箭小组科研活动的纪实照片近20张,其中包括钱学森先生召集火箭小组成员指导工作的照片。这三本总结,照片和收集到的其它一些资料随书出版,对总结和记取当年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及学习、研究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珍贵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该书还鲜明地反映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已任,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与集体主义情怀。

  全书共30万字,有两篇序。一位序作者是我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曾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的中科院资深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梁思礼先生。另一位序作者是当年火箭小组成员和负责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的蔡有智同志。

  该书有助于“让历史告诉未来”。相信本书对于今天的青年学生,对于教育界、科技界乃至文化界的人士,会有所启迪和借鉴,从而有益于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益于把我们国家的今天与明天,建设得更加光明,更加美好

文件附件
相关新闻
    • 献给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书——《钱学森与中国科大力学系火箭小组》

Copyright©2011-2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邮编:230027

欲浏览最佳效果 建议你使用IE6.0版本以上的浏览器 屏幕设置为1440*900 增强色16位